2005年6月24日,星期五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五版:深度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惊骇你的危害 远离你的魔爪
本报记者 仇健 通讯员 沈永海

  6月21日上午,浙江省戒毒劳教所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,他们都是杭州市教育战线上的精英。在6·26禁毒日来临之前,杭州市教育局特地组织了20多所直属中学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或老师,到戒毒劳教所接受一次彻底的禁毒教育。回校后,老师们将把所见所闻告诉他们的学生。
    
  教育局:学生禁毒不能掉以轻心
  禁毒的课程,不少老师都给学生上过,但是毒品到底长什么样、涉毒以后为何难以摆脱、如何通过劳教使吸毒人员彻底戒毒,很多老师却未必知道。带着种种疑问,杭州市20多所中学和职高的老师们走进了浙江省戒毒劳教所。
    杭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沈建平告诉记者,在日常的“禁赌、禁毒、禁黄”教育中,老师们担心最多的是禁毒教育。去年,教育部专门下发的教育大纲增加了两项内容,头一项就是禁毒,另一项则是预防艾滋病,而预防艾滋病的教育和禁毒教育是紧密相连的。
    虽然说,我省中小学生使用的禁毒教育读本走在全国前列,而且杭州市目前也没有发生一起学生涉毒的案件,但沈建平副局长仍然显得很担心,他说:“诱惑时刻都在,尤其是一些职业高中和中专的学生,他们接触社会较早,接触的人也多,容易进入一些毒贩的视线,因此学校和老师都要长鸣警钟。”
    于是,今年4月,浙江省戒毒劳教所、省未成年犯管教所、省少年教养管理所、省女子监狱、杭州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已经成为杭州市中小学的法制教育基地。沈建平说,一定要利用基地的丰富资源为学生的增长知识,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。
    
  戒毒劳教所:校园阵地不能放弃
    虽然杭州的校园还保持着一惯的纯净,但青少年涉毒的警钟却不得不敲响。在省戒毒劳教所劳教的吸毒人员中,20岁以下的劳教人员多达70多人。
    戒毒所副所长郭晓明告诉记者,从初中开始,每个学生都会表现出很强的好奇心,如果这种好奇心放在学习上还尚可,如果好奇心转移到一些不良习性上,那就危险了,非常容易被毒贩诱骗走向歧途。
    通过对劳教所涉毒青少年的调查和分析,郭晓明归纳了三类高危人群:家庭结构不完整的孩子;长期隔代抚养的孩子;父母经常在外地做生意的孩子。这三类孩子由于父母疏于管教,长辈过于溺爱,性格上有很多缺点,再加上学习成绩不好,被学校和老师忽视,对于他们的管教往往处于真空状态。为此,郭晓明呼吁,搞好全社会的禁毒工作,校园的阵地不能放弃。
    
  初中阶段的孩子往往好奇、冲动、叛逆,他们的心智发育不成熟,世界观、人生观也都在培养之中,父母和学校如管教不当,他们就会走向歧途,成为毒品的俘虏。以下是记者收集到的青少年涉毒的真实案例,他们在短暂的放纵和刺激之后,付出的是惨痛的代价。
    
  受家庭不良影响而吸毒
    案例:刘某13岁时,父亲因吸毒成瘾吸光了所有的家产,母亲因此出走。此后,刘某常看见父亲与毒友在家里吸毒,等父亲和毒友们走了之后,刘某便捡起被扔在地上的锡箔纸和吸管,模仿大人们的样子寻找“感觉”,有时他还偷了父亲的毒品来尝。一年后,刘某的父亲被公安机关抓获,刘某因此没了依靠,开始通过盗窃来筹措毒资。
    点评:14至16岁的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育的时期,具有很强的模仿性、冲动性,这段时期家庭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不良的家庭环境往往会对青少年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。
    
    出于好奇心和无知而吸毒
    案例:16岁的杨某某原先是班上的文体委员,校足球队队员。在与同学代某某的交往中,经常看到代和其兄弟吸毒。杨某某知道吸毒是有害的,是学校和家长所不允许的,但他并不知道危害在哪里,危害有多深。经不住朋友的劝说,再加上自己实在好奇,杨某某吸了第一口毒品,从此无心学习,常和毒友纠合在一起吸毒。
    点评:青少年思想敏感、好奇心强、敢想敢做,但是又很无知,容易走入误区,家长和学校要多加留意,进行指导。
    
    因争强好胜而吸毒
    案例:杨某是个有希望考取重点高中的学生。一个星期天的下午,他和几个同学去看录像。录像厅里乌烟瘴气,许多青年不断发出怪叫,杨某意识到他们在吸毒,就在杨某打算离开的时候,一个小伙子流里流气地问:“土老冒,见过吗?”杨某回了一句:“有什么了不起,不就是一支有毒
    品的破烟吗?”小伙子继续挑衅道:“不敢抽吧?”一向争强好胜的杨某经他一激,一把夺过烟抽了起来。从那一刻起,毒品便悄悄在他身上生了根,杨某因一时的好胜,不仅输掉了自己的身体,还输掉了自己的前途。
    点评:青少年自尊心很强,对于别人的评价也极为敏感,他们好与别人争高低,有强烈的争强好胜心,容易因一时的胜利而骄傲自大,产生虚荣心,也容易因一时的失败而灰心丧气,产生自卑感,而此时,毒品就容易乘虚而入。
    
    受人教唆引诱而吸毒
    案例:赵某在学校是个优等生,老师和家长都以他为荣。一天,赵某独自在家时感到了牙疼,于是他准备到医院去看病。路上正好碰到了爸爸以前的老朋友黄叔叔,一听赵某要去看病,黄叔叔就递给了他几颗药丸,说立即止痛,一用就灵。果真,赵某吃下后牙就不疼了。过了两天,赵某的牙病又发作了,可当他再次去找黄叔叔时,黄叔叔却换了一个人似的,冷若冰霜地说:“想要药丸就要拿钱买,不能白白给。”无奈,赵某只有拿出原本打算订报纸的钱买了这种不知名的“高价药”。此后,他一发不可收拾,越陷越深,不仅花完了所有的零花钱,还开始偷家里的钱。事情最终让爸爸发现了,向公安机关报警后,黄叔叔因诱骗他人吸毒受到了法律的制裁,但赵某受到的身心伤害谁来弥补呢?
    点评:毒贩为了扩大毒品市场,谋取暴利,常常用教唆、引诱、欺骗的方法来发展吸毒人员,其中主要对象是无知的青少年。毒贩刚开始不会直接告诉你这是毒品,而是针对青少年的心理鼓吹吃这种“药”可以“开发智力”、“增强体能”、“健美”、“美容”、“摆脱痛苦”等等,等你吸上瘾后就叫你拿大把大把的钱来买。这是毒贩惯用的伎俩,青少年和家长要提高警惕。
    (为保护未成年人,文中均为化名,案例由浙江省戒毒劳教所提供)